【本网讯】为践行新时代青年责任,促进民族团结,为乡村儿童成长注入青春力量。2025年7月8日至14日,阿坝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岷畔星程·籽护童心”实践队赴汶川县水磨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石榴籽”民族团结精神为引领,通过走访调研、课业辅导、心理关怀、科普教育等形式,为当地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知识,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调研走访察实情,精准服务暖童心
7月8日,实践团队深入水磨镇开展走访调研,通过访谈村干部、入户走访36户家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同孩子们亲切互动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儿童暑期学习现状及实际需求。“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暑假没人管,安全和学习是大家最操心的事。”阿坝师范学院驻刘家沟村干部完么才旦老师的话让团队明确了服务重点。结合调研结果,实践队迅速调整计划,将免费科普教育班与安全知识普及、文化体验等内容相结合,确保活动贴合实际、落到实处。

【图一】采访村干部现场

【图二】采访村民现场
创新教学启智慧,多元课程润童心
7月10日,“岷畔星程·籽护童心”暑期科普教育班正式开课。在安全教育课堂上,实践队创新采用“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的教学模式。地震逃生演练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险口诀;消防演习中,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变得直观易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将专业急救知识转化为儿童易学易懂的形式,通过动画演示和情景模拟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23名儿童在课堂上掌握了“弯腰、握拳、冲击”的基本动作要领,其中2位小朋友主动上台演示,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纠正动作细节。

【图三】海姆利克急救法演绎现场
传统文化体验区成为孩子们展现创造力的舞台。在团队志愿者的指导下,42件扎染手帕和30把漆扇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三年级学生王赫举着自己创作的漆扇说:“我要把它送给妈妈。”简单的童言背后,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少年心中播下的种子。团队还将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改编为“童趣版”,把“两手托天理三焦”比作“抱西瓜”,“调理脾胃须单举”说成“搬起小桌子”,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智慧。

【图四】扎染现场

【图五】八段锦教学现场
科学实验课堂则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经过6种安全配方测试后选定的肥皂水实验,让孩子们直观认识表面张力的奥秘。醋泡鸡蛋实验中,10岁的舒紫馨观察到鸡蛋在白醋中产生气泡时,兴奋地喊道:“我制造出了二氧化碳!”这种沉浸式的科学体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图六】化学小实验现场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需求,团队制定差异化辅导方案。课间时分,总能看到志愿者们耐心辅导作业的身影;对于初中生,团队还专门准备中考数学题型,通过思路引导培养解题能力。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成长支持。

【图七】作业辅导现场
为期5天的教学中,实践队累计服务儿童30余人次。为确保安全,志愿者坚持接送住处较远的孩子,这一暖心举措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团队指导老师杜老师表示:“此次三下乡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通过专业、趣味的课程设计,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他们心中种下追求梦想的种子。”
此次活动是经济与管理学院深化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团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精准服务,用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乡村儿童成长注入了温暖力量。

【图八】活动结束团队合影
供稿:“岷畔星程·籽护童心”志愿服务队
一审:杜海兰
二审:马琳
终审:薛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