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5 年 8 月 21 日至 27 日,阿坝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岷畔星程・同心共进” 三下乡实践团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的大禹村、羌锋村及三官庙村,开展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现状深度调查,为当地就业促进工作提供高校智力支持。
绵虒镇地处汶川县东南部,是羌藏文化交融的特色区域。近年来,当地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 “1+2” 特色产业,还通过组建劳务合作社、打造 “致富车间” 等方式,不断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不过,这些举措落地后,当地真实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带着这一疑问,实践团队开启了为期七天的田野调查。
调研期间,团队最终收到了上百份有效问卷,但过程中曾遭遇不少难题:绵虒镇常住人口中,中老年人占比极高,多数人不识字;部分老人不仅对问卷内容感到茫然,还心存警惕,甚至误将队员当成诈骗人员。面对这一情况,队员们并未气馁,而是改用本地方言开展 “口述问答”—— 他们把书面问卷上的专业问题,转化为村民熟悉的家常话,耐心引导村民讲述真实情况,再逐一代为填写。这种方式虽然比直接发放问卷更耗时,却有效提升了调研数据的真实性,也让队员们与村民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经过多日走访,绵虒镇的就业图景逐渐清晰:老年群体大多以务农为生,年轻劳动力则多选择外出务工,仅有少数人留在本地工厂就业。与此同时,当地就业创业也暴露出三大突出问题:传统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严重,学习新技能的难度较大;部分有创业意愿的村民,缺乏有效的门路和帮扶;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却面临专业人才紧缺的困境。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就业工作的宏观政策与实践情况,团队与绵虒镇各村委干部开展了深度访谈,围绕政府就业服务优化、劳动力供需精准匹配、技能培训体系完善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干部们坦言,当前工作面临不少挑战: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偏低,尤其是中老年人,难以适应数字化就业的需求;技能培训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对接不够紧密,同时如何激发中老年人的学习意愿,也是亟待解决的痛点。在就业援助方向上,干部们认为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各有侧重:对于年轻群体,重点在于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学习新兴技能,进而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对于中老年群体,则需着力挖掘本地特色岗位,依托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为他们提供适配的就业机会。
此次三下乡实践虽已落幕,却让参与的师生们得以近距离观察乡村发展现状,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复杂脉络,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挑战。这段经历也让师生们对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方向,更坚定了他们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供稿/图片:欧丽 蔡滢萍 谢磊 牟佳怡 张馨月 桔克合生
一审:张小威
复审:马琳
终审:薛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