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经济与管理学院网站!

质量工程

管理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作者: 时间:2010-12-08 点击数: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是系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关键,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目前已初步形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按照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系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组和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学科和专业发展要求,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着力进行课程基本建设,大力扶持重点建设课程,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努力培育特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体系,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形成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二)具体目标
1、课程组建设。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加强课程组建设。
2、重点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为建设目标,完成10门系级重点课程的建设任务。
3、精品课程建设。在系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工作,通过导向、激励等措施,遴选8门系级精品课程,力争获批4—5门校级精品课程,争取实现省级精品课程的突破。
4、培育特色课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开设2—3门特色课程,并给予大力扶持,争取用5年时间,使所确定的特色课程建设完善,并为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作好准备。
5、网络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使全系的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分期分批上网公开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并能进行网上教学活动。
6、实训课程建设。根据各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强化实训课建设,完善实训课内容。

三、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一)课程组建设
根据我系专业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重点加强以下课程组建设。
1、旅游管理专业
旅行社管理课程组,含旅行社管理、计调业务、模拟导游与景点讲解三门课。
饭店管理课程组,含饭店管理、客房实训、餐厅实训、前厅实训四门课程。
2、工商企业管理
管理学课程组,含管理学原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ERP实训四门课;
市场营销课程组,含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实训两门课;
财务管理课程组:含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财务软件实训三门课。
3、工程造价专业
建筑工程课程组,含建筑构造与视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三门课。
造价课程组,含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电算化、工程造价实训四门课;
(二)重点课程建设
1、旅游管理专业
重点建设课程为模拟导游与景点讲解、计调实务、饭店管理。
2、工商企业管理
重点建设课程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ERP实训。
3、工程造价专业
重点建设课程为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电算化。
(三)精品课程
1、系内精品课程
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计调实务、模拟导游与景点讲解、饭店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构造与视图、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为系内精品建设课程。
2、校级精品课程
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计调实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会计;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3、省级精品课程
确定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导游与景点讲解两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四)特色课程建设
根据我系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加强藏羌歌舞、藏羌民俗两门特色课程的建设,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着力在教学内容、实训、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拓展和创新。
(五)实训课程建设
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和各专业的特点,确定重点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计调实务、模拟导游与景点讲解、旅游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专的ERP实训、会计综合业务实训,工程造价专业的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工程造价电算化实训等课程的建设。
(六)课程指导书建设
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能力培养要求,完成各专业课程指导书建设。指导书的主要作用是将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一步细化。其主要组成部分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参考资料、试题库、案例库等。内容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难点、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要求、实训目标及要求、实训规程、实训时间安排、考核重点、考核方式、配套教材、参考书目、课后习题、引导案例及重点案例。

四、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1、鼓励教学能力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全面负责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师德建设。
2、每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并能够切实带领课程建设组成员开展以教学内容为主的建设活动。对于职业技能课或实训课,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双师资格。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高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加强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二)努力进行教材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在专业课教材的使用上,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的比例要达到85%以上。
2、结合我系的学科、专业优势,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自编教材。2011—2015年,拟重点建设5部自编教材。
3、结合学校升本和系专业学科建设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省部级统编教材。
4、鼓励从多渠道引进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要重视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我系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仿真模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重点建设的对象,着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巩固和建设10个长期的、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4、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推进实训环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建设实效
1、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取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特色化。
2、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关系。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遵循课程开设的逻辑次序,按逻辑次序有步骤有计划的改革教学内容;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标准、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3、强化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五)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1、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2、课程教学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特色课程、重点课程、校级精品建设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书、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动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
    (六)完善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加大课程建设质量考核力度
1、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每门课程均应有制度性的、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估检查办法,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课程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系组织的评估检查,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对校级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和特色课程定期进行建设情况检查。课程建设负责人要在系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下,调动课程组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开展建设活动。
(七)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加大经费管理力度
1、系专业指导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立项、指导、评价工作,教研室及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实施课程建设。
2、教研室要切实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管理工作,要从课程建设立项、建设内容、建设过程、建设结果等方面严格把关,扎扎实实提高课程建设实效。
3、加大经费管理力度。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各类课程的特点,进一步规范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上一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下一篇:模拟导游与景点讲解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Copyright all reserved. 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电话:028-62332000 邮编:623002 备案序号:蜀ICP备15036060号